最新主题
» 湖南大学研究生相貌不好找不到工作 整形后死亡由 朵朵快乐 周三 十二月 19, 2012 10:18 am
» 磨叽 磨叽
由 朵朵快乐 周二 十二月 18, 2012 5:35 am
» 16.54
由 王磊 周日 十二月 16, 2012 11:56 am
» 想跳槽
由 朵朵快乐 周六 十二月 15, 2012 4:48 am
» 22.06
由 王磊 周五 十二月 14, 2012 5:07 pm
» 20.46
由 王磊 周三 十二月 12, 2012 3:47 pm
» 23.22
由 王磊 周六 十二月 08, 2012 6:22 pm
» 当心里不平静的时候
由 朵朵快乐 周一 十二月 03, 2012 10:46 am
» problems to be done
由 王磊 周一 十二月 03, 2012 5:56 am
本周最活跃发帖人
No user |
搜索
日历
《南方周末》——洪流——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
《南方周末》——洪流——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
1986年春节刚过,20岁的邓锡峰被荧幕厂厂长推荐到同镇的涂料厂跑供销。七八十人的涂料厂,供销员仅仅5个人,邓锡峰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。
上世纪80年代,供销员的“标准配置”是一个黄书包和一个搪瓷缸,书包里塞满几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和榨菜,搪瓷缸则用来喝水和泡方便面。邓锡峰记得他第一年跑供销的出差伙食补贴才1块2毛钱一天,根本吃不起火车上两三块钱一份的盒饭,只能买无锡当地产的“中翠”牌方便面。
那时,供销员一年工资才1000元左右,出差一般要带500到1000元。为确保这样一笔“巨款”的安全,供销员们有的把钱藏在内裤里,有的卷在脚踝上,再用袜子、棉裤包起来。“当时只有最大面值十元的钞票,包在脚上一大堆,但很安全。”邓锡峰曾经三次遇到小混混搜身,但没有一次被搜到身上隐藏的“巨款”。
一年之中,供销员有两三百天都在外奔波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。后人总结无锡乡镇企业创业者“踏遍千山万水,吃尽千辛万苦,说尽千言万语,历尽千难万险”的“四千四万”精神,供销员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群体。
跟着师傅跑了一年后,邓锡峰“出师”了,厂领导单独约谈,问他打算与厂里签多少万元的销售额承包合同。此时,“一包三改”带来的承包责任制已在无锡的乡镇企业中普遍实行了。
第一年“单飞”的邓锡峰还不敢大包大揽,只签了50万元。不久,在与“老销售”的谈话中邓锡峰敏锐得知合肥矿山机械厂有使用机器涂料的需求,他抢先踏上了前往合肥的火车。
合肥矿山机械厂当时是机械部下属的国营企业,门卫一听邓锡峰说是从乡镇企业来的,直接就把他挡在了外面。邓锡峰沿着围墙找到另一道货车出入的门,给了司机一包“红塔山”,才被货车司机带进了厂。
“烟是第一句话、第一介绍信,一包烟人家就看出你的档次。”邓锡峰说,乡镇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“土”,为改善这一印象,单位每年会给供销人员发津贴用于买皮鞋和西装。出差的供销员一住进旅馆就找理发店,把头发吹顺了才出去见“客户”。
邓锡峰去了合肥三次才把合同签成。这是邓锡峰独立签到的第一笔合同,合肥矿山机械厂价值30多万元的全年订单,一下子把全年的销售承包额完成了一大半。年底,他拿到了5000多元的工资加奖金。
作者:《南方都市报》特别报道组 出版:花城出版社
“苏南模式”的谢幕
先后在两家乡镇企业跑了二十多年供销后,邓锡峰在1990年代成为了太湖铜材厂的厂长。回忆起自己的经历,他颇有点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的意味。
春雷造船厂最后一任厂长王山兴,在上世纪80年代也正骑着自行车奔走于苏州、宜兴、江阴等地。为维护业务关系,他还经常要拉着一车的大米、西瓜或者青鱼一家一家地送,有时候从清早送到凌晨才能送完。1988年前后,春雷厂达到鼎盛时期,有工人30多名。
随着水运的衰落,春雷造船厂在80年代以后不复往日辉煌。陪伴春雷造船厂走过20多年的王山兴,得知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选址春雷造船厂的消息后,默默遣散了最后的十几名工人,并配合拆迁工作完成。
2008年7月,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在春雷造船厂旧址上建成并开馆。同年12月,中国乡镇企业高峰论坛在无锡市锡山区举行。原无锡县经委办公室主任沈云福也参加了这次论坛,他将其视作对中国乡镇企业“苏南模式”的“盖棺定论”。至此,统计数据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GDP的28%,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亿之多,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。
“苏南模式”的概念最早由费孝通于1983年在《小城镇再探索》一文中提出,其内涵最为常见的阐述是“三主体一共同”:在所有制结构上,以集体经济为主;在产业结构上,以乡镇企业为主;在经济运行机制上,以市场调节为主,走社区内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。但“苏南模式”中,隐藏着企业产权不明、政企不分、激励机制缺乏、经济形式单一、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。1990年代初,矛盾的日益凸显加剧了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革的紧迫性。
“现在的乡镇企业性质已经不是乡镇集体经济,变成了民营企业、私营经济,融入了市场化的大潮中。”沈云福认为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乡镇企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”
在邓锡峰的记忆中,到上世纪80年代末,春雷村就已经办起了20多家乡镇企业,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问题,也带来了农村的城镇化,到上世纪90年代末,春雷村被建成为经济开发区,邓锡峰家的土地被全部征收了,他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无锡市锡山区春雷社区的“市民”。
在今日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一侧,春雷造船厂的5个老船坞依旧矗立在水边,古老的木船、水泥船和铁皮船停泊在静寂的阴凉里,人们再也听不到卷扬机的轰鸣、三转葫芦的咿呀和拈船匠人的吴侬软语,耳畔只有江南烟雨吟哦唏嘘,仿佛历史的回音。
样本意义
位于长江三角洲浅近腹地的江苏无锡,南濒太湖,北倚长江,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。苏南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河道纵横,湖荡密布,一个个村庄点缀其间,就像从水中滋生出的片片荷叶。
这里是古代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,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轫地,在20世纪50年代,它又成为我国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。
1956年2月,无锡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——春雷社在东亭镇席祁村成立,预示着乡镇企业的前身——社队企业诞生。由62名拈船匠、木匠联合组织起来的春雷造船厂,“意想不到”地开启并见证了乡镇企业的一段辉煌。
20世纪80年代,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。1985年,东亭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以后几年间,年均增速都在30%以上。
一路走来,乡镇企业的发展充满曲折和艰辛。但正是这种历尽风雨的坚定,折射了中国农民在半个世纪以来奋起创业、改变命运的矢志不渝。
上世纪80年代,供销员的“标准配置”是一个黄书包和一个搪瓷缸,书包里塞满几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和榨菜,搪瓷缸则用来喝水和泡方便面。邓锡峰记得他第一年跑供销的出差伙食补贴才1块2毛钱一天,根本吃不起火车上两三块钱一份的盒饭,只能买无锡当地产的“中翠”牌方便面。
那时,供销员一年工资才1000元左右,出差一般要带500到1000元。为确保这样一笔“巨款”的安全,供销员们有的把钱藏在内裤里,有的卷在脚踝上,再用袜子、棉裤包起来。“当时只有最大面值十元的钞票,包在脚上一大堆,但很安全。”邓锡峰曾经三次遇到小混混搜身,但没有一次被搜到身上隐藏的“巨款”。
一年之中,供销员有两三百天都在外奔波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。后人总结无锡乡镇企业创业者“踏遍千山万水,吃尽千辛万苦,说尽千言万语,历尽千难万险”的“四千四万”精神,供销员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群体。
跟着师傅跑了一年后,邓锡峰“出师”了,厂领导单独约谈,问他打算与厂里签多少万元的销售额承包合同。此时,“一包三改”带来的承包责任制已在无锡的乡镇企业中普遍实行了。
第一年“单飞”的邓锡峰还不敢大包大揽,只签了50万元。不久,在与“老销售”的谈话中邓锡峰敏锐得知合肥矿山机械厂有使用机器涂料的需求,他抢先踏上了前往合肥的火车。
合肥矿山机械厂当时是机械部下属的国营企业,门卫一听邓锡峰说是从乡镇企业来的,直接就把他挡在了外面。邓锡峰沿着围墙找到另一道货车出入的门,给了司机一包“红塔山”,才被货车司机带进了厂。
“烟是第一句话、第一介绍信,一包烟人家就看出你的档次。”邓锡峰说,乡镇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“土”,为改善这一印象,单位每年会给供销人员发津贴用于买皮鞋和西装。出差的供销员一住进旅馆就找理发店,把头发吹顺了才出去见“客户”。
邓锡峰去了合肥三次才把合同签成。这是邓锡峰独立签到的第一笔合同,合肥矿山机械厂价值30多万元的全年订单,一下子把全年的销售承包额完成了一大半。年底,他拿到了5000多元的工资加奖金。
作者:《南方都市报》特别报道组 出版:花城出版社
“苏南模式”的谢幕
先后在两家乡镇企业跑了二十多年供销后,邓锡峰在1990年代成为了太湖铜材厂的厂长。回忆起自己的经历,他颇有点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的意味。
春雷造船厂最后一任厂长王山兴,在上世纪80年代也正骑着自行车奔走于苏州、宜兴、江阴等地。为维护业务关系,他还经常要拉着一车的大米、西瓜或者青鱼一家一家地送,有时候从清早送到凌晨才能送完。1988年前后,春雷厂达到鼎盛时期,有工人30多名。
随着水运的衰落,春雷造船厂在80年代以后不复往日辉煌。陪伴春雷造船厂走过20多年的王山兴,得知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选址春雷造船厂的消息后,默默遣散了最后的十几名工人,并配合拆迁工作完成。
2008年7月,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在春雷造船厂旧址上建成并开馆。同年12月,中国乡镇企业高峰论坛在无锡市锡山区举行。原无锡县经委办公室主任沈云福也参加了这次论坛,他将其视作对中国乡镇企业“苏南模式”的“盖棺定论”。至此,统计数据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GDP的28%,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亿之多,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。
“苏南模式”的概念最早由费孝通于1983年在《小城镇再探索》一文中提出,其内涵最为常见的阐述是“三主体一共同”:在所有制结构上,以集体经济为主;在产业结构上,以乡镇企业为主;在经济运行机制上,以市场调节为主,走社区内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。但“苏南模式”中,隐藏着企业产权不明、政企不分、激励机制缺乏、经济形式单一、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。1990年代初,矛盾的日益凸显加剧了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革的紧迫性。
“现在的乡镇企业性质已经不是乡镇集体经济,变成了民营企业、私营经济,融入了市场化的大潮中。”沈云福认为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乡镇企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”
在邓锡峰的记忆中,到上世纪80年代末,春雷村就已经办起了20多家乡镇企业,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问题,也带来了农村的城镇化,到上世纪90年代末,春雷村被建成为经济开发区,邓锡峰家的土地被全部征收了,他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无锡市锡山区春雷社区的“市民”。
在今日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一侧,春雷造船厂的5个老船坞依旧矗立在水边,古老的木船、水泥船和铁皮船停泊在静寂的阴凉里,人们再也听不到卷扬机的轰鸣、三转葫芦的咿呀和拈船匠人的吴侬软语,耳畔只有江南烟雨吟哦唏嘘,仿佛历史的回音。
样本意义
位于长江三角洲浅近腹地的江苏无锡,南濒太湖,北倚长江,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。苏南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河道纵横,湖荡密布,一个个村庄点缀其间,就像从水中滋生出的片片荷叶。
这里是古代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,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轫地,在20世纪50年代,它又成为我国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。
1956年2月,无锡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——春雷社在东亭镇席祁村成立,预示着乡镇企业的前身——社队企业诞生。由62名拈船匠、木匠联合组织起来的春雷造船厂,“意想不到”地开启并见证了乡镇企业的一段辉煌。
20世纪80年代,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。1985年,东亭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以后几年间,年均增速都在30%以上。
一路走来,乡镇企业的发展充满曲折和艰辛。但正是这种历尽风雨的坚定,折射了中国农民在半个世纪以来奋起创业、改变命运的矢志不渝。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